在企業運營中,會議是溝通協調、決策規劃的重要環節,會議管理包含會議前、中、後三個階段之管理:會議安排、會議進行、會議結論與追蹤,然而,會議中臨時發想的議題討論、精準的會議紀錄整理與後續待辦事項的追蹤,往往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而人工智慧(AI)技術的引入,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

首先,AI可以自動化會議紀錄的生成過程。透過語音識別技術,AI能夠即時轉錄會議對話,並透過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將會議內容轉為逐字稿,並進一步識別出會議中的關鍵決策點、待辦事項和負責人。這樣,會議結束後,會議紀錄要便已準備就緒,省去了人工記錄的時間和可能出現的錯誤。

其次,AI可以協助追蹤和管理會議產生的待辦工作,將會議紀錄拆解為可追蹤的待辦事項,AI能夠根據待辦的緊急程度、負責人及完成期限,自動提醒相關人員,確保每個待辦工作都能得到及時的關注和處理。此外,AI還能夠整合這些待辦到專案管理系統,鑑別出影響專案的相關待辦,並使團隊成員能夠在同一平台上查看和更新進度,以進一步進行整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再者,AI可以透過分析會議紀錄和團隊成員的工作模式,提供改進會議效率的建議。例如,AI可以識別出哪些類型的會議產生了最多的待辦工作,或者哪些人、哪些待辦耗時最久,從而幫助企業優化會議管理流程,減少不必要的會議時間,讓團隊成員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實際工作中。

● 省去手動紀錄

AI可以即時轉錄會議對話,省去了手動記錄的時間和精力,從而提高了記錄的效率。

● 自動生成

AI能夠利用NLP技術識別會議中的關鍵資訊,快速生成會議摘要和待辦事項清單,加快了會議記錄的整理過程。

● 精準追蹤

AI可以自動提醒負責人關於待辦事項的完成期限,確保工作得到及時處理,提高了跟催的效率。

● 集中管理

AI將會議產生的待辦事項整合到會議管理系統中,方便團隊成員在同一平台上協作和更新進度,提高了工作管理的效率。

● 數據分析

AI通過分析會議記錄和團隊成員的工作模式,提供改進建議,有助於企業優化會議流程,從而提高整體會議的效率。

● 減少錯誤

AI的自動化處理減少了人工記錄和追蹤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提高了資訊準確性。

運用孟華科技ezteamwork平台AI進行會議管理及待辦事項六大好處

孟華科技 ezteamwork 新推出的新AI功能,即是為企業提供這樣一套全面的會議管理解決方案,協助企業在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總結來說,運用ezteamwork AI導向的會議管理功能,企業不僅能夠實現會議紀錄的自動化彙整,還能夠有效追蹤和管理會議產生的待辦工作,進而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歡迎分享文章至

你的公司有在記錄員工出勤時間嗎? 出勤不但涉及薪資、加班費計算等問題,也與勞基法的勞檢規定息息相關,而隨著《勞動事件法》在 2020 年 推出後,「出勤」問題儼然成為最容易讓雇主踩到違法線的重要項目之一。

儘管勞基法只規定備置出勤紀錄,並未強制用什麼媒介記載,然全球疫情加速遠距工作型態(remote work) 的普及,傳統的打卡鐘、紙本簽名、門禁紀錄等方式已無法因應新的混合型工作模式 (hybrid work),尤其是以業務或服務性質為主的工作,例如: 維修人員、現場施工人員、業務員、社工人員、媒體業者等不在固定場所的工作者,很難用傳統的打卡或簽到方式來認定,在缺乏出勤記錄的情況下,若在工作期間發生意外,則職災認定也難以釐清,若此時遇到勞檢,且無法提供相關資料時,更容易成為勞動部罰鍰的對象。

因此,以手機通訊軟體、GPS紀錄、網路回報等數位化方式來記錄工時,已成為企業組織記錄出勤工時的主要趨勢,而ezClock(易打卡)就是專為企業組織因應遠距或混合工作型態的打卡需求所設計的雲端打卡系統,由企業協作平台專家Monmouth Technologies所開發,員工只要有手機或電腦就可以打卡,可選擇以GPS 定位or Wi-Fi打卡,打卡紀錄同步更新雲端伺服器,員工能自行於手機上查看過去的打卡紀錄,管理者也能隨時掌握每日員工打卡與出勤狀況,並由系統自動產出正確精準的出勤紀錄表,讓出勤管理變得更精準、更有效率。

ezClock雲端打卡系統六大特色

符合勞檢出勤管理規定

網頁或行動APP打卡

支援「內外勤」「三班制」「時薪制」

多據點遠距打卡

集中保存打卡出勤紀錄

系統彙整打卡紀錄報表

為了協助中小型企業滿足勞基法規範、減輕額外的負擔、提高人資管理效率,即日起推出20人以下免費優惠方案,歡迎企業組織多加利用、踴躍申請! 

欲了解更多ezClock免費方案詳情,請至網站ezClock 易打卡或洽詢孟華科技專員(07)727-9337。 

文章來源:ezClock 易打卡


歡迎分享文章至

政府單位在管控計畫時,面對瞬息萬變的利害關係人需求、迫在眉睫的專案進度、難以掌控的成本超支,這些壓力常常讓你感到喘不過氣?專案經理要能有效帶領團隊,不能只靠土法煉鋼與隱性知識傳遞,在資訊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的今天,善用工具將能大大提升專案的透明度,並引領團隊以最小的力氣,達到最大的效益。同時在執行專案的過程中,自動收集並建立良好的組織知識庫,使企業不僅管好現在的專案,更提高未來專案的成功率。

孟華科技總經理陳威良,同時也是孟華的創辦人之一,他與幾位創業夥伴過去曾任職於美國的AT&T貝爾實驗室、IBM、以及華爾街的投資銀行,這群來自台灣的同好夥伴,觀察到台灣企業的工作流程與他們平日在美國習慣的工作方式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在做大型系統開發專案時,美國企業會用嚴謹的開發流程執行工作,也因為國土幅員廣大,因此非常熟悉分散式異地辦公、跨地區工作的協作模式,同時運用各種資訊工具,讓團隊工作更有效率。反觀台灣,經常可見「一人專案」,從談需求、寫程式、測試、交付、教育訓練等都由同一人執行,即使有組建專案團隊,也常缺乏嚴謹的流程,而多由成員單打獨鬥。

由於計畫由單位內各承辦人員個別管理,在顧問訪談後,發現各承辦人員的管理風格、方式皆有些許不同,為降低計畫交接、傳承時的門他們也觀察到在溝通方面,台灣企業多依賴大量的Email往來,但受限於Email單向式的資訊傳遞,較難做到即時的資訊分享。發現流程面與溝通面這兩個主要落差,讓陳威良與夥伴產生創業想法,希望開發出一個能幫助企業提高團隊協同工作效率的工具,因此2002年他們共同創立孟華科技,推出第一代產品,而後持續不斷地改良,而發展出今天的ezteamwork協作平台,目標鎖定營運中需要專案活動的客戶,提供一個全生命週期的管理平台。

▲ ezteamwork專案管理及團隊協作平台,能滿足不同類型的管理需求


想在組織導入PMIS工具?先抓住團隊的心

但是,改變是最大的挑戰,無論再好用的團隊協同工具,都還是需要「人為」。組織對於導入專案管理資訊工具(PMIS)免不了有抗拒心理,面對這樣的導入障礙,孟華科技資深顧問龔竑漵建議,可以將組織內部區分成兩類對象來做導入前心態的調適與溝通,再執行三個階段性的系統導入作業:

第1類對象:組織高層

在完成流程重整後,第二階段係以搭配流程調整系統功能為目標,降低使用者學習門檻,並提升工作效率,配合流程說明與教學,系統在短時間內即迅速上線,並於上線後與使用者不斷互動,依據使用者需求進行系統調整,提升系統對於使用者的可用性與易用性。

第2類對象:專案團隊

導入專案管理系統後,因其具有跨平台、安全性、管理便利、可快速產生報表、協助規劃標準化計畫管理改變舊有思維,善用團隊協作平台提升工作的效益。例如:週報、月報等本來需透過Word、Power Point人工整理的資料,經由平日系統中的工作回報與專案資料保存,平台便能紀錄及自動彙整資訊,方便專案團隊成員管理及直接向上呈報,這些原本就在做的工作不僅不需要重工,平台又可以產出更多有益的資訊、提升整體工作效益,還可以將多出來的時間資源投入其他重要任務。

有企圖心導入專案管理系統的企業,專案管理本質都不錯,內部都有某種流程。」故只要調適好組織高層與專案團隊心態,接續在系統導入三階段就能加快步調,平均1~2個月便能幫助企業將專案管理流程強化跟優化。

— 陳威良總經理

ezteamwork系統導入階段


團隊協作平台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效益

專案團隊協作工具,到底可以如何幫助組織提升營運效益?龔竑漵分別就業主與協力廠商、個人與團隊、專案管理辦公室、決策主管四個層面,進一步說明團隊協作平台能為各階層帶來的優勢。

1.審業主與協力廠商

協力廠商透過平台分享與回報專案資訊,業主可掌握專案團隊的最新進度、了解整體專案狀況,而在請款時,也可縮短雙方所需的文件確認作業時間。

2.專案經理(個人)與專案團隊

透過平台系統提供的功能,進行各式各樣包含範疇、時間、成本的專案規劃,除此之外,還可由團隊進行進度回報、上傳交付成果以及執行過程中的專案文件,專案經理也可更專注於專案執行監控。

3.專案管理辦公室

與個人和團隊不同,專案辦公室是企業中高層級的專案管理組織(部門),可透過平台協助公司建置專案流程範本、標準作業流程(SOP)及組織專案管理流程制度,供未來專案開案時直接參考及運用,如此不僅能節省許多重新修改、調整、規劃的時間,並可確保不同專案執行可依循一致的流程並交付一致性的產出,以及保留完整的經驗法則、組織過程資產,另外也能透過平台彙整公司大大小小專案的績效,整合成為一個良好的知識管理平台。

4.各層級主管

功能部門主管可透過平台可妥善地進行人力資源管理規劃,不僅能一目瞭然資源分配狀況、更可進行資源撫平;企業的中高階主管則可透過系統呈現的專案績效資訊快速掌握全公司專案現況,以做為決策分析輔助。

透過系統平台的即時回報,資訊可以公開透明的展現在各個不同層面。不必靠人為打電話、發Email告知其他團隊成員,所有的專案資訊都可以即時存取。ezteamwork團隊協作平台提供明確的帳號概念,每個帳號可以存取的資訊有權限上區分,便可以做良好的分權管理。

— 龔竑漵資深顧問

▲ 中宇環保教育訓練

▲ 台中環保局教育訓練


專案型態多變 工具要求大不同

近幾年專案開始有越來越多種不同的新型態,除 了台灣較常見的瀑布式之外,敏捷式近幾年也開 始被嘗試運用,而更多的是並融兩者優點的混合式,一個工具是否具備彈性、可適應不同的專案 型態需求更顯重要,孟華科技另一位資深顧問陳 美螢將三種手法對工具的需求分析歸納:

1.瀑布式

對工具的要求是一開始可以制定時程跟成本計畫,且易於追蹤實際執行狀況並確保可貼近計畫,常用的工具如:甘特圖,如果專案預期進度與實際進度有落差時,系統可以自動警示,如果相符則代表中間浪費的資源越少,且如期完成的機率也較高。

2.敏捷式

一般期待一個可快速調整工作的可視化的工具,例如:看板且包含To do、Doing、Test、Done等狀態,並可以支援多個迭代的運作,在每個迭代進行多個工作項目的平行開發時,透過可視化的看板工具,專案團隊成員可分享彼此的進度,並快速進行調整以擁抱變化。

3.混合式

目前各界尚無一個明確的混合式定義,在ezteamwork中,混合式專案是基於一個主時程框架(Master schedule),但每個大項任務可能不使用工作分解結構(WBS)來拆解,而是用敏捷式迭代的概念實做。一開始先依瀑布式的思維排定計畫,但僅須排至一定程度之大項即可(現實上可能也無足夠細節往下展開),此時可於甘特圖看到專案的主要時程發展,但在實際執行時則採用敏捷手法,針對每個大項任務動態地訂定所需執行的工作項目,並透過看板進行協同作業。

▲ ezteamwork提供可視化的敏捷看板

▲ ezteamwork提供甘特圖自動產出與動態排程機制


專案型態多變 工具要求大不同

專案管理工具眾多,也許有人會質疑網路上亦有不少免費工具,為什麼還使用商業授權的工具呢?其中一個原因是許多免費工具常需要由自己的資訊部門來運作,如果無法自行維護,當遇到需調整系統以發展自己的工作模式時,或是需要某些功能升級時,就有可能無法獲得及時的支援,但商業授權工具則有廠商在服務客戶需求、定期更新及提供支援。陳威良提醒:「無論免費或付費工具都不是萬能的,還是要搭配公司流程跟制度運作才可達到效果。」才能將工具用的好、專案管的好,帶領團隊輕鬆協作,提升組織整體效益。

▲ ezteamwork個人化首頁呈現專案總覽

原文出處《專案經理》雜誌


歡迎分享文章至

緣起

政府單位在管控計畫時,須符合政府法規並同時考量完善的授權機制確保資料安全,計畫從起始階段開始,在資源分配、計畫初審、核定、通過到經費的切割與執行等各階段皆需妥善規劃,並透過層層把關來確保計畫執行品質,在此前提下,整個計畫管理是一個複雜又歷時久遠的一個過程。除考量執行完善性外,每年皆有大量計畫需進行管控,如何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將過往計畫執行歷程與紀錄做為未來計畫管控的參考依據,有效透過系統進行系統化計畫管理,提升計畫管控效率提升,此為計畫執行的重點。

政府計畫管理案例

1.案例背景

以筆者所輔導一政府單位為例,單位內每個承辦同時負責多個計畫,多數計畫為各年度需定期執行之延續性計畫,且定期會有人員異動,經常有計畫交接與延續性規劃的需求。但因無共同系統管理,各計畫只能透過個別的資料儲存媒介;如各期報告光碟等進行資料儲存,希望能透過系統功能降低計畫交接時可能產生的人工作業困擾,並提升承辦人員日常作業效率。
同時,由於計畫執行單位來自各界,此系統需具備雲端服務特性,使用者只要透過瀏覽器上網連線至系統即可,單位內承辦人員可透過網路連線至系統管理計畫資料,相關廠商也可連線至系統回報工作進度與執行結果。

2.動機

為了有效管理計畫,客戶希望導入專案管理系統,達到承辦人員與各計畫委辦廠商計畫進度資訊同步的目標,並可依據各計畫之各類事務提供事件自動跟催、計畫進度數量回報與跨計畫資訊報表自動彙整功能、計畫罰則與交辦等資訊整合。

同時系統需提供集中存放計畫資訊,如:進度文件、結案報告、報告圖檔等,透過各計畫資訊的累積,紀錄計畫執行紀錄與經驗,達成計畫知識管理之目標,並期望能提高執行效率與績效。並經由系統平台資訊的統整紀錄,避免因各年度計畫人員、廠商的不同,所造成的經驗傳承困難、或不必要的執行缺失。

3.執行方式

由於計畫由單位內各承辦人員個別管理,在顧問訪談後,發現各承辦人員的管理風格、方式皆有些許不同,為降低計畫交接、傳承時的門檻,孟華在導入專案管理系統進行計畫管理時,分為流程重整與系統導入兩階段。
第一階段目標為依據單位內的計畫目標與現行作業方式來制定一套標準流程,且流程須以提高計畫管理效率與減低單位人員負擔為前提。透過不斷單位內承辦人員以及委辦廠商的訪談與協調過程,逐步調整流程內容以符合雙方需求,最後在雙方認可後定出標準流程。

在標準流程中,計畫分為三階段:建立、執行與結案。在建立階段的部分,計畫執行單位須將合約中規定之工作項目與請款標準等基本資料建置於系統中,並將建置完成的資料提交給承辦人員確認,承辦人員確認後,計畫便進入執行階段。計畫執行期間,執行單位須定期提交回報進度與文件供承辦人員審核,透過系統化的管理方式,確保資料的一致性與審核的公正性。計畫執行完成後,執行單位須於系統上繳交結案報告,並向承辦人員申請結案,完成計畫結案。

在完成流程重整後,第二階段係以搭配流程調整系統功能為目標,降低使用者學習門檻,並提升工作效率,配合流程說明與教學,系統在短時間內即迅速上線,並於上線後與使用者不斷互動,依據使用者需求進行系統調整,提升系統對於使用者的可用性與易用性。

4.效益

導入專案管理系統後,因其具有跨平台、安全性、管理便利、可快速產生報表、協助規劃標準化計畫管理流程、提供共用計畫管理平台等特色,為客戶帶來以下好處:

電子化管理

  • 工作執行證明相關文件,集中上載於平台、並關連相關工作項目,便利承辦人工作查核、資料保存、及資料搜尋。
  • 透過系統管理變更、紀錄、審核及稽催之功能,使承辦人及委辦廠商有共同行為依據。
  • 承辦人/委辦廠商所有的動作,均在系統上留下紀錄,從根本避免循私的可能。
  • 減少紙本文件,達到節能減碳效益。

Document Management

  • 計畫成員可將期中期末報告書、季報月報等各式報告之參考或產出文件上傳至平台,其他計畫成員可即時取得最新參考資料
  • 系統所納管文件可以進行審核,在審核通過後才正式發布。

審核流程

  • 提供產出文件、工作項目、時程變更、期中/期末報告等項目審核核流程功能,依事先定義好之流程規則,由權責者進行審核。
  • 可設定各關卡審核期限,到期前後若未進行審核,皆發送出email通知。
  • 審核關卡變換時即時發送審核email通知,通知相關人員審核進度。
  • 可設定流程email通知規則,在特定流程動作發生時,通知特定人員。

時間管理

  • 承辦人員可以透過排程排定工作時程:設定各工作項目的預定開始與預定完成時間,與工作項目間的相依關係。
  • 計畫相關人員可以透過甘特圖檢視工作時程,及預定的工作進度與實際工作進度狀態。
  • 承辦人員可設定工作到期通知,系統自動發送工作到期或逾期通知email以提醒相關人員。

問題管理

  • 提供計畫執行時的問題之記錄與追蹤,由使用者記錄問題並設定完成期限,並產生問題彙整報表,以追蹤未完成之問題。

個人化之專案進度檢視、工作回報及指派

  • 使用者依其授權,檢視相關之專案進度資訊,其內容包含專案名稱、專案預定開始與完成日、專案預定及實際進度等。
  • 執行單位可依其被指派之任務,進行進度回報,所回報之進度將由系統彙整至專案整體進度。

Quick Search

  • 透過搜尋引擎功能,以查詢資料庫及文件資料,並可設定搜尋範圍、資料建立日期、更改日期等,來縮小查詢結果。

統計報表

  • 為了使承辦人員能夠立即且快速的掌握每一專案的工作進度,可藉由建立計畫的工作項目及罰則、問題與交辦、請付款管理等報表來明確的顯示計畫的詳細資訊。
  • 在專案進度方面,提供量身打造之計畫進度與符合率報表,透過系統的運算明確的顯示計畫目前進行的狀態。
  • 針對文件控管提供文件準點統計報表,自動計算期間內文件繳交情形。

結論

在民眾期望增加與政策訴求持續改善的環境中,政府部門如何在有限的人力中,以最低成本考量、最快回應速度、有效達成計畫執行率並回應民眾需求,都是單位在運作時的主要目標。為有效達成此目標需要有執行力的流程規劃,以本案例來說,即是透過專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協助政府單位有效管理計畫。

結合制度的建立與系統化資訊管理,各單位在管理計畫時可具備揭示即時之資訊、提供全方位之管理架構、強化承辦人員與委辦廠商協同作業方式,提高整體計畫執行效率、有助於落實作業流程、提升資訊再利用效率、與保留計畫執行經驗等特色。

原文刊載於《專案經理》雜誌


歡迎分享文章至

知識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是近幾年很夯的話題,許多企業積極推動知識管理背後的動機,主要是為專案經驗傳承與永續發展,對於面臨退休潮的企業或是人力異動頻繁的組織,如何把前人的經驗留下並讓後人無縫接軌,始終是一大挑戰。而專案都有結束的時候,不知大家都是怎麼保存專案的知識資產呢?

這幾年輔導不少企業進行研發專案管理,但發現會做的不會說、會說的不願意寫,這樣的情形比比皆是,造成企業內部知識管理無法落實。也許有人會說,我們有文件啊,我們都會寫結案報告作為組織流程資產。沒錯,結案報告當然要寫,而且越詳實越好,但好不容易經歷辛苦的專案奮戰,不少人最後就抱著「能過關」的低標心態在寫結案報告,遑論鉅細靡遺地紀錄專案過程的大小事了。

專案文件,例如計畫書、進度報告、各項交付物、以及結案報告等等,這些原本就會做,而且也會經過相關審核,所以大多數人會將這些文件納入知識庫(文件庫),這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但請大家也要思考或是回顧一下,這些文件的再利用率有多高呢?畢竟只收不用,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但除了專案文件以外,個人認為最能具體呈現專案歷程也最能反應專案經驗的知識資產有兩類:

第一類是問題清單(Issue Log)

如果每件事都只需要照著計畫書按表操課,那專案成功率應該要很高才對,但為何總是聽到數不盡的專案苦水呢?就是因為突發狀況太多了,所以對於問題、異常或例外的處理能力,才能夠充分展現一個專案團隊的實力。而這些問題、異常或例外的紀錄就是Issue Log。Issue Log有兩個用途,一是追蹤列管(Tracking)、二是追溯省思(Tracing),追蹤列管顧名思義,就是追蹤每個問題的處理情形,以確保它有被及時妥善地處理,而追溯省思則是記錄每個問題的來龍去脈,找出真正問題發生的原因並避免日後再發。所以Issue Log絕對不能只是押個日期或記個狀態而已,而要能充分滿足上述兩個功能,這樣當日後其他專案遇到問題時,歷史專案的Issue Log才能有所助益。

第二類則是通聯過程

試想航空器為什麼有黑盒子,而黑盒子又紀錄了些什麼?同樣的,一個專案的通聯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抽絲剝繭地找出這個專案從開始到結束,中間到底發生過什麼事、又是怎麼處理的。所以如果說專案的最大知識庫,其實就是LINE的聊天紀錄跟所有的email,大家也就無須訝異了。但LINE聊天紀錄實在太多太雜了,所以一般而言,重要的事情不會只在LINE說說而已,後續正式一點的就會再發個文,而非正式一點的則會補個email。問題來了,email的寄件者與收件者可以是專案的任何人,那要怎麼把每個人的信箱彙整起來變成一個整合的大知識庫呢?要做好這件事就有賴專案成員平常做資料整理與記錄的工作習慣,否則相信事後整理是誰都不想去碰的,更不用說要從何存取專案成員的個人信箱了。

十多年前我自創了一個名詞PKM (Project Knowledge Management),希望大家不要為PM而PM或是為KM而KM,在平常做專案管理(PM)的同時,就「順道」把知識管理(KM)做好,這樣不僅省事,也才是PKM的真諦。最重要的是能夠將專案的寶貴經驗完整且有效地傳承下去。


歡迎分享文章至

筆者另一篇文章談到近幾年在擔任國際專案管理學會台灣分會(PMITW)的專案管理大獎評審時,所觀察到的幾個值得思考的現象,今天來談談各參賽單位也很常提到的:「雖然我們採取傳統的瀑布式管理方式,但我們也融入敏捷精神,每天都開站立會議」。

為什麼不少人把開 站立會議 或使用 看板 就當作是「敏捷」呢?這代表還是不少人認為有其形就有其神,卻忽略了真正的敏捷精神是什麼?如果範疇不變(甚至還一直追加)、完成期限不變、甚至連預算也不變,那再多的站立會議也只是增加更多的待辦工作,而看板也只是換個追蹤進度的方式,但到最後仍然是靠妥協與爆肝來換取專案的順利結案而已。

要真正敏捷,客戶(包含甲方或老闆)的態度與參與就很重要,可惜今天多數的專案環境,還是落入「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客戶的一句話」的無底深淵,因此所有形式上的敏捷,也只是為了搭上潮流而已,卻無助於專案本質的敏捷化,自然也不易達成敏捷的執行成果 – 快速產出、回饋改善。所以還是務實一點,想要實踐敏捷,如果短期間內無法改變外部客戶,那就先從內部做起;如果影響不了大老闆,那就從影響直屬上司做起吧!

在此並非認為站立會議對一般的專案沒用處,其實如果能夠透過站立會議使專案會議的步調加快,並在每日的站立會議更頻繁確實地追蹤專案進度,避免星星之火變成森林大火,這不就代表更有效率的專案管理嗎!而為了讓站立會議所呈現的資訊可視性更高,結合看板工具不啻為一個好的會議進行方式。只是,千萬不要再說有用看板、開站立會議,就是敏捷專案管理了!


歡迎分享文章至